吴哥窟之谜
吴哥窟是怎么来的?
吴哥窟
澳大利亚考古学家埃文斯正在电脑前紧张的工作,他和他的团队在几天前刚刚用光学雷达扫描完成了柬埔寨的吴哥古城,也就是著名的吴哥窟周围的区域。现在的任务就是输入所有的数据,用软件自动构建出三维的吴哥窟古城的模型。
埃文斯输完最后一组数据,长出了一口气,一项繁重的任务终于要接近尾声,现在就等着软件自动生成模型了。
埃文斯站起身来拿了一杯高棉咖啡,悠闲的品着咖啡和队友们聊天。突然他看向屏幕,大叫了一声。
所有的队友被他一咋呼,也都不约而同的看向屏幕,也都愣住了。
只见屏幕上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
为什么陌生?
因为它比吴哥窟大了800多倍。
吴哥窟的占地面积是大约1.62平方公里,比吴哥窟大800倍,就相当于是今天英国伦敦的大小了。
团队赶紧仔细检查了所有输入的数据,没错,就是这样。
埃文斯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冷气,难道说,这才是吴哥窟的真相?
说到这儿,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吴哥窟被发现的历程,以及我们已经对它有的认知。
发现吴哥窟
吴哥窟,这个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古迹,是19世纪一个叫穆奥的法国探险家发现的。
这个结果可以说是无心插柳。
穆奥本人又是一位博物学者,1860年代初,他来到柬埔寨的热带丛林里探索。他的初心是做生物研究来的,希望发现更多新的昆虫种类,出版一本昆虫图谱。
就在穆奥逮虫子逮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他绕过几棵大树,一抬头被吓了一跳,因为眼前出现了一座高大的石砌塔楼。
穆奥特别纳闷,这么蛮荒的丛林当中,怎么会有如此雄伟的高塔呢?
他掐了自己一把,确实是真的,没有做梦。
他继续往前走。
在一片密林的尽头,突然视野开阔起来。一座蔓藤缠绕的宏伟寺庙建筑群展现在了他的眼前。
这个建筑群就是吴哥窟。
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外两层,一道长方形的护城河围绕着外城,外城绿树成荫。
而这个内城就是后来被称之为吴哥窟的建筑群。
内城的中央是5座莲花形状的佛塔,四周有层层叠叠的回廊和护城河。如果从天空鸟瞰,整个吴哥窟的造型就是曼陀罗图案。
猜测吴哥窟的来历
穆奥被眼前宏伟的景象给镇住了,赶紧去问当地的僧侣。当地人的回答很奇葩,说这个建筑就叫吴哥窟,是自己长出来的。
穆奥一翻白眼,不过他也没有精力继续深入探寻真相了。
穆奥回法国之后,把他在柬埔寨的经历写成了游记。在游记当中穆奥对吴哥窟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穆奥写道:
这些寺庙中最宏伟的那座
可以和所罗门王的圣殿相媲美
寺庙是由某个古代米开朗基罗建造的
完全可以与欧洲最美丽的建筑相辉映
它比希腊或罗马
留给我们的任何东西都更加宏伟
游记在1863年发表了,立刻在欧洲引起轰动。
于是一波一波的欧洲探险家和考古学家们接踵而来,来到了东南亚的热带丛林当中探访吴哥窟。
他们和穆奥一样被热带雨林掩映下的佛塔、复杂恢宏的建筑、以及建筑和雕塑的完美融合给震撼的无以言表。
面对这座美轮美奂的古代奇观,人们除了献上自己的膝盖直接跪了,那还能说啥呢?
大家回过神来以后的第一个问题当然就是,是谁、以及在什么时候建造了吴哥窟?
当地人给的答案仍然是它是自个长出来的。
当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不会相信这种不着调的说法。
考古学家们发现,吴哥窟建筑的内墙上刻满了文字,于是就取了拓片拿回去研究。结果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梵文,而且是僧侣专用的梵文。
考古队就和一位研究梵文的法国学者合作,把它们翻译了出来。
文字显示,最早在9世纪,这座古城就已经是高棉帝国的首都了。9-15世纪,大约有38位君主在这里治理国家。
对于咱们中文读者来讲还得多问一个问题,就是既然搞不清楚古城的建造者是谁,那它为啥叫吴哥窟呢?
它不叫张哥、李哥,是不是和老吴家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吴哥窟这个中文名,是从柬埔寨语"Angkor Wat"翻译来的。Angkor,就是首都的意思。Wat,就是寺庙的意思。
所以这个中文翻译是音译和意译的结合。
但是这个Angkor,普通话发音应该叫「安哥」才对,而不是吴哥。所以吴哥窟其实它既不姓吴 也没有窟,和石窟、山洞没有一毛钱关系。
那为啥把它翻译成吴哥窟呢?
那是因为在中国文化当中,佛教雕塑群经常称之为窟,像龙门石窟、云岗石窟。
柬埔寨的丛林当中,也发现了像是佛教造型的雕塑群。那一些早期的翻译家二话不说,就把它翻译成「窟」了。
「吴哥」这个念法最早来自于广东话,所以「吴哥窟」这个中文名字,其实是来自于几层误解。但是以讹传讹时间久了,大家习惯了,就这样吧。
考古学家们继续埋头研究。
吴哥窟里找到的文字,发现了一位叫苏利耶跋摩二世的国王,他被称为太阳王,是吴哥窟的主要赞助人。
这位国王的浮雕也出现在了寺庙的石墙上,于是考古学家就认为,这位太阳王很可能是吴哥窟寺庙建筑的缔造者。
这位苏利耶跋摩二世是公元12世纪东南亚的一位君主,当时的中国正是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那时候柬埔寨的名字就叫做高棉。
这位太阳王拥有一支大象部队,有100多头战象所向披靡。除了今天的柬埔寨,还征服了今天的泰国、老挝、缅甸、越南,甚至是中国云南的一部分。
而且他也是一位喜欢大兴土木的国王,所以吴哥窟这座超级雄伟的寺庙群,出自于他的手笔这个推测也算合情合理。
于是考古学家们长出了一口气,终于可以盖棺定论了。虽然吴哥古城可以上推到公元9世纪,但是吴哥窟建筑群大约完工于公元1150年。
那至于这个结论是不是真的算是定论了呢?
还有后话,请大家耐心看下去。
第一个问题既然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又冒出来了。
就是吴哥窟它到底是干啥用的?
是皇宫?宗教庙宇?还是陵墓呢?
吴哥窟的用途
吴哥窟里的房间很小,到处都是神像,一看就不像是住人的地方,所以皇宫的选项首先被排除了。
高棉皇族确实是有修庙山的习俗,所谓庙山就是祭拜祖先的祠堂,又兼做陵墓。
高棉人也相信国王就是神人一体的神王。
这位太阳王苏利耶跋摩二世,就被人认为是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神的化身,是毗湿奴神入住了他的肉体。而这个吴哥窟寺庙所供奉的主神,恰巧就是毗湿奴。
所以考古学家们推测,吴哥窟就是太阳王的庙山加皇陵。
但这只是推测,因为高棉的历史当中并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讲吴哥窟的修建时间、修建过程和用途是什么。
于是考古学家们只好曲线救国:从你这直接找不到,从别的地方找找吧。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高棉的邻居-有着地表最强历史记录的中国。
也确实被他们找到了一些材料。
一位叫周达观的元朝人,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真腊风土记》。真腊就是高棉,是唐朝时候的译音。
书里把吴哥窟叫做「鲁班墓」,里面写道「国王死后 有塔埋葬」。那这就和僧人去世之后,火化的骨灰封存在塔里的习俗很相似。
考古学家们根据周达观的记载又盖棺定论了:吴哥窟就是皇陵,是做陵墓用的。
那么既然来历和用途都搞清楚了,再来就是第三个问题:吴哥窟是怎么修成的呢?
吴哥窟的修建
现在发现,整个吴哥窟全部用红色砂岩修成。加上外围的城墙和护城河,占地1.62平方公里。
那这个工作量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现代的估算,吴哥窟是动用了近30万人,花了30年修成的。
那这比考古学家估算的埃及吉萨大金字塔的工作量还大。
因为大金字塔估计是用了10万劳工,花了20年修成的。
好,小结一下:上面所介绍的吴哥窟的来历、用途、修建年代和修建方式,就是在2014年澳洲考古学家埃文斯对吴哥窟的新发现之前,考古学界对吴哥窟的主流认识。
但是这些认知现在受到了动摇,因为根据埃文斯通过光学雷达测绘的数据,再通过对吴哥古城软件建模的结果显示,古城的规模远不仅仅是神庙集中的这1.62平方公里,而是大了800倍。城市规模,都接近今天的英国伦敦市了。
伦敦面积也就是1583平方公里,哪怕是以上面说的吉萨大金字塔的工作量作为对标物,吴哥窟神庙的工作量,30万人修30年,也比大金字塔的工作量大了4.5倍。再扩展到占地1500平方公里的城市,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真相。
12世纪同一时代的北宋开封和欧亚交界处的君士坦丁堡,被公认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大的两座都市了。
北宋开封城区的面积不超过5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君士坦丁堡的城区面积不到20平方公里,人口是50 ~ 100万。
而中华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只有它们才能够动员这么庞大的人力,修建这么宏伟的都市。
高棉帝国当时再强大,那也是居于世界舞台的边缘,它没有办法和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这些欧亚大陆的帝国相比。
它怎么能够创造出占地多达1200平方公里的古代都市呢?
如果这个宏伟的古代都市在这片土地上真的存在过,那只能说,它并不完全是出自于高棉帝国之手。
更多的疑点
史前文明研究者汉考克在研究吴哥窟时惊奇的发现,吴哥窟建筑群居然是依照两大天文现象建造的。
第一个就是每年春分那天,如果你站在通往吴哥窟的中央大道上等候日出的话,你就会看到冉冉升起的太阳圆环正好在主塔塔尖的正后方,就像一轮金光包住了整个塔尖,很壮观,也很神奇。
第二个天文现象就是吴哥窟建筑群对应着天龙座的位置,神庙正好位于天龙座龙头的4颗星的位置上。而吴哥城其它几处重要的宗教建筑,也对应着天龙座的其它星星。
关键是吴哥窟所对应的并不是今天的天龙星座,而是12500年前的天龙星座。
怎么会对应到那个时候去呢?
这是由于地球的岁差现象造成的。
岁差现象简单的说,就是在一段漫长的时间之后,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有旋转和位移。哪怕是人们普遍认为位置不移的北极星,也会有岁差现象。经过漫长的时间以后,它的位置也会有所偏移。
不过变化的过程是很缓慢的,一般来说每隔72年只有一度的变化,所以一般人用肉眼根本体察不出来。
那么现在的天龙座和吴哥窟的地面建筑,是没有办法准确对应的。
汉考克是使用软件计算反推,他惊奇的发现12500年前的天龙座,和现在的吴哥窟建筑群能够完美的匹配。
汉考克还发现吴哥窟建筑在石料的使用和堆砌技巧上,也和更加古老的巨石文明建筑有相似的特点。
吴哥窟的主要建筑材料就是一块块方形的红砂岩,每一块重量在一吨左右。但是也有这种五边形和其它形状的石头,它们采用的堆砌方法是不用任何黏合剂,而是使用打磨好的石头砌在一起。严丝合缝,超级结实。
那这就和地球上存在的其它一些巨石建筑很类似了,比如埃及吉萨金字塔区的山谷神庙,还有秘鲁的瓦伊塔拉教堂。
基于这些特征,汉考克推测吴哥窟也许早在12500年前的巨石文明时代,它的主体结构就建成了。
那你可能要问,既然吴哥窟的历史可以推到一万年以前这么久,那为什么它成了12世纪高棉的太阳王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皇陵呢?还雕刻满了各种印度教和佛教神话的题材?
其实在历史当中人们发现更古老的遗迹,很自觉地加以利用和改造留下自己的印记,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
前面提到的埃及吉萨金字塔区的山谷神庙,就是法老卡夫拉直接利用了一个更加古老的建筑,稍加改造就成了自己的了。
秘鲁的瓦伊塔拉教堂,是西班牙殖民政府在一座更古老的巨石建筑的基础上加盖翻建而成的。至于原来那个巨石建筑是谁建的,啥用途,早就搞不清楚了。
再比如黎巴嫩著名的巴勒贝克朱比特神庙,它的地基是由27块巨石砌成的。其中3块最大的石条,每一块都有19-20米长,4.5米宽 ,3.6米高。
这种尺寸的石材,以今天的技术条件要切割、加工和运输,都是极端困难的,更不要说在神殿建成的古罗马时代了。
天空之城马丘比丘
世界最大古代巨石之谜
远古文明留下大量不可思议的遗产,至今影响着每个人
所以这个地基是早就有的,罗马人只是在原有的地基上建起了朱比特神庙。
回到吴哥窟。
一种可能的剧本是,建筑的主体结构,甚至一部分雕塑,远早于12世纪就有了。
高棉帝国的统治者后来发现了它,惊叹于它的宏伟,认为这是神佛赐予自己的奇观。于是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追加了更多的雕刻和图案,拿来用作神庙和皇陵。
就如同古罗马人在巴勒贝克的巨石地基上,建起了朱比特神庙,荣耀他们的主神一样。
古代高棉人则是在吴哥窟里留下了他们的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的梵文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