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头脑,思绪飞扬,朋友们好。

请问朋友们知道第一个丈量大地的人是谁吗?

河南有一个叫告成的小镇,唐朝的时候叫阳城。这个地方竖立着一座古代建筑遗址,看起来非常奇特。这座建筑它的学名叫「圭表」,但是当地人习惯把它叫做周公测景台

圭表

圭表长成这样,竖着的这根柱子就叫做表,地上躺着的这根指向正北的水平标尺叫做圭。圭表的作用是通过测量太阳影子的长短来划分季节、推算历法。

怎么样推算历法呢?

比如说观察人员在第一年春分这一天正午的时候,标记下这个标尺上太阳影子所在的位置。然后他在第二年某一天的正午,如果观察到太阳的影子正好落在前一年春分所在的那个位置上,那么他就知道春分到了。

那这种测量方法就叫做「圭表测影」。

这座圭表是盛唐时代最精确的圭表之一,而且它是中国历史上、很可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天文和地表测量的遗物之一。关于这一次测量大地的细节,我们会在后面谈到。

这个圭表是由唐朝的天文学家一行制作的。

这个名字是不是听上去很奇怪,一行不像普通人的名字,因为他不仅是一位天文学家,同时还是日本东密真言宗的第六祖,是得了真正密宗大灌顶的高僧。

一行不是他本名,是法号,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位高僧的传奇故事。

一行的故事

公元683年,在魏州昌乐(今天的河南省南乐县),一个男孩出生了。父母很开心,给他取名叫张遂。张遂的爸爸是个小官,武功县的县长。而他的曾祖父却是大大的有名,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公谨

张公谨对唐帝国有两大贡献,第一就是在玄武门之变之前,秦王李世民对起兵还颇为犹豫的时候,他说服李世民起兵。然后在玄武门危急之时,他又凭借自己的天生神力,独自关上了玄武门,把优势的敌军给拦在了城门外,保证了李世民的安全。所以等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后,就给他记上了这个大功。

第二大贡献就是玄武门之变之后的3年,智勇双全的他向唐太宗献计出击东突厥。他把握的出兵时机恰到好处,对形势的判断也很准确。太宗批准出兵之后,唐军就一举灭掉了东突厥帝国。

因为这两件大功,太宗封他为邹国公,得以在凌烟阁留下了画像。

张公谨的几个儿子在武则天时代已经遭到了贬官,从中央去了地方。到了第三代张遂的爸爸这一代,其实已经家道中落了。

天有不测风云,这个家族厄运连连。

张遂幼年的时候父母就都过世了,一位心善的邻居王女士很喜欢张遂,就一直接济张家,所以张遂虽然过得不是大富大贵,但是幼年的他倒也衣食无忧。

张遂饱读诗书,又加上天资聪颖,年纪轻轻就才名远扬,被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给看上了。就想把张遂收到自己的旗下,当自己的幕僚。

但是张遂祖上一直忠于李唐皇室,所以不愿意为武家服务。但是也不敢拒绝,怕惹来杀身之祸,于是张遂只好离家出走。

张遂去了嵩山,在佛门的普寂大师门下修行。在寺院当中修行一段时间之后,张遂的领悟力很快,师父普寂就认为他已经深入了「一行三昧」,所以就给他取了一个法名叫一行。

「一行三昧」这个说法是一句佛教术语,出自于《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意思就是修行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清净和慈悲的心态。

有一天,普寂大师在寺院开斋饭,宴请各方僧侣,就请来了一个叫卢鸿的学者,写一篇文章来赞颂这次盛会,当众致辞。

卢鸿接到了这个拜托,在家里查阅古籍,又引经据典,花了好几天时间,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完成了这篇文章,左看右看都乐开了花,自个儿很满意,于是踌躇满志地带着文章按时赴宴。

见到普寂大师之后,卢鸿就说自己的文章长,生僻字也多,要找个有学问的和尚,自己来教他读,以免出错。

普寂就叫来了一行,一行拿起文稿看了几眼就放回到桌子上,也不再看了,也不问。卢鸿心中就暗自摇头。

过了一会儿,各地到访的僧侣都齐了,大家坐在一块,准备开斋饭。开饭前要先致辞,只见一行沉稳地走到众僧面前,就开始大声背诵卢鸿的文章,抑扬顿挫一字不差,把卢鸿惊得张大了嘴巴说不出话来。

卢鸿就转过身来对普寂说这个弟子你教不了,让他出去游学吧。

唐玄宗开元4年,公元716年,一行得到了唐密祖师善无畏大师的灌顶,同时帮助他翻译《大日经》。4年后,一行又得到了另外一位唐密大师金刚智大师的灌顶,成了名扬天下的一代高僧。

一行

公元721年,唐玄宗决定要修订历法。为什么要修订呢?那是因为当时所使用的历法,所推算的结果和天文台的实测差别太大,换句话说,就是历法不准。

我们前面谈到古人使用圭表测量正午时分太阳影子的长度,依据这个数据来划分季节推演历法。但是汉朝有一个叫落下闳的天文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因为在正午时分纬度不同的地方,用圭表测到的太阳影子长度也不一样。久而久之,各个地方的节气它就不一样了。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纬度不同带来的误差,落下闳在他自己所创立的《太初历》里,给出了这样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设置一个标准来校正误差,在同一条子午线也就是经线上不同纬度的地方,直线距离相差1000里的两个地点,正午时分圭表测到的太阳影子长度相差一寸。也就是以这个为单位,所谓「日影千里差一寸」用这个标准来校正差别,保持各个地方的季节和节气在时间上的一致。

唐朝的1里等于443米,这种换算方法一直延续到了唐玄宗时代。但是《太初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每过800年就会有一天的误差,这一天的误差就是来自于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的误差。但是落下闳对这个误差已经无能为力,不过他给出了一个预言,说800年后会有一位圣人能解决这个问题。

历法不准那会是有很大问题的,它会扰乱人类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比如节日、祭祀和各种纪念活动都是根据历法来安排的,如果历法的估计出错,活动就会在错误的日期举行。另外,历法的设计,往往要和一些重要的天文事件保持一致。比如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日食、月食等等天文现象,如果历法不准,那这些时间全部都会错位,就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祭祀,那这就不得了了。

所以唐玄宗就要修订历法,其实这事儿也不是之前没有人尝试过,唐初高人李淳风就以为圣人的名头会落到自己身上,以为是自己会应这个预言,于是他就自告奋勇,在唐高宗时代创立了《麟德历》,但是仅仅过了50多年,这个计算和实测之间的误差又显现出来了。

玄宗没有办法,只好另请高明来修订历法,可是具体怎么做呢?没人知道,就把玄宗急得团团转。这个时候,宰相张说就向玄宗推荐了一个人。谁呢?就是高僧一行。

唐玄宗立刻召见一行,很客气的问:“大师,您有什么过人之处啊?”

一行微笑着回答说:“也没啥,就是记性好一点。”

玄宗心里直犯嘀咕,记性好算啥本事啊。但是也不好立刻就撵人,干脆考核一下吧,看看有多好。他叫人把皇宫里工作人员的花名册拿来做考题,太监捧来了厚厚一摞花名册。

一行随手拿起其中一本,很快就翻完了,递给玄宗,他就开始背花名册。玄宗对着这个花名册看,果然一字不错。玄宗连考了几本,一行也是对答如流,全都背下来,一字不错。把玄宗也是惊得说不出话来,心服口服,就从座位上下来,向一行行礼

从此玄宗就称一行为「圣人」,在那之后,一行就进入了浑天寺,也就是天文部工作。

没过多久,长安遇上了大旱。玄宗一想,正好一行号称高僧,那就看看他法力到底如何,于是就下旨请一行求雨。

一行接到命令之后也不慌,只提了一个请求,就说要在皇宫里面找到一样有龙形的器皿,这个求雨才能够成。

唐玄宗就让内侍带着一行到皇宫的内府库里去寻找,一连找了几天都没有找着。长安的旱情更加严重了,玄宗心里就开始打鼓了,这个一行是不是法力不够,在找借口推托呀。

又过了2天,一行拿了一面刻着一条盘龙的古镜,对玄宗说:“找到了,就是它了,这是一条真龙。”玄宗听了这话半信半疑,姑且就让他试试吧。

一行立刻带着古镜设法坛求雨,果然效果立竿见影,第二天长安就大雨倾盆,旱灾就解除了。从此之后,玄宗对一行更服了,更加言听计从。

有一天,接待人员进来说:“大师,有一位老太太要见您,说是有非常要紧的事。”

一行出去一看,原来正是早年帮助过他的王女士,一行非常高兴,赶紧请王女士坐下,嘘寒问暖。王女士见到一行,还不等开口,眼睛一红,差点哭了出来。

原来是王女士自己的儿子犯了死罪,已经被打入死牢,很快就要问斩了。王女士从街头巷尾的闲聊当中了解到,自己当年资助过的张遂,正是当今皇帝跟前能说得上话的人就是一行大师。王女士就希望一行能够在皇帝面前替自己说些好话,给自己的儿子减刑,最起码不要砍头嘛。

那这个请求就让一行很为难,一方面他觉得自己不能够干预法律,另一方面他又确实想报答王女士的恩德。他左思右想,最后说:“我一直很想向您报恩,我可以给您十倍的财物,但是我确实不能够干预皇帝秉公执法呀。”

王老太太大怒,一拍桌子站起来,指着一行说:“算我白认识了你。”转身就走了。一行就赶紧跟在后面不断的赔不是,王老太太也不搭理他,气哼哼的头也不回就走了。

一行叹了一口气,独自回到了浑天寺。一行回来坐下之后沉思了半晌,叫来了几位靠得住的仆人,让他们附耳过来,就吩咐他们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不得有误。

大伙听明白了,于是就出去分头行动了。

在长安城的某个角落里,有一座荒废了的园子,从来没有人去,也没有人注意。在一天傍晚,月亮刚刚升起来,还不见星星的时候,有一群猪一样的动物突然冲进了这个院落,被埋伏在那里的人一网打尽,然后把这些动物装进袋子里,偷偷的运到了浑天寺。

一行正等着他们,一数袋子,一共7个。他就让仆人们把这些动物装到了大缸里,盖上木盖再用六一泥封住缸口。这个六一泥,是道家用来封炼丹炉的泥。然后一行自己在封条上用朱笔写下了10几个梵文字,再用封条贴在大缸上。

第二天一早,玄宗突然急吼吼的召见一行,一见面就说:“刚刚天文部长来报告,昨天晚上居然北斗七星没有出现,这是不是什么大凶之兆啊。”

一行鞠了一躬,慢条斯理的说:“北魏时期,火星曾经消失过,而今连北斗星都消失不见了,这是自古都没有的事,这是上天在严厉的警告陛下啊。”

顿时唐玄宗就紧张了,一行接着说:“您只有用大恩大德普济社会,才能够消灾除难。那最能够感动上天的事,就是收葬枯骨和释放囚徒了。”BlaBlaBla......说了一大堆,总之最后一行的建议就是皇上您大赦天下吧。

玄宗一听,连高僧都这么说了,那就赶紧的这么办吧。立刻颁布诏书,大赦天下。

诏书一出,第一天晚上太史就进来报告说,北斗七星已经露出一颗来了。玄宗龙颜大悦,认为一行果然是高人,给我指的这条路太正确了,接着大赦天下。就这样一连7天,每天多露出一颗星来。到了第7天,北斗七星就完整的出现在天空之中了。

玄宗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而那边王女士的儿子也欢天喜地的回家了。一行扣留北斗七星这个灵异故事,在《酉阳杂俎》和《宋高僧传》当中都有记载。

一行在逆天作法报恩之后,就专心致志地开始了他的天文测量工作。他认为以前历法的误差,就是因为那个「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说法不准,这个说法是个猜测,没人做过实测验证,所以实测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大唐帝国疆域辽阔,很适合做这样的实测。

于是他指挥团队从南到北,建立起了十个观测点,从今天越南中部的林邑开始,向北一直到贝加尔湖,也就是当时叫铁勒的这个地方。南北直线距离达到3800公里,跨35个纬度,从北纬17度一直到北纬52度,每个观测点都立起来一个标准的圭表,高2米多,测量主要是在夏至日和冬至日这两天的正午进行。

从林邑到贝加尔湖

夏至日这天太阳的影子最短,而冬至日这天影子最长。测量工作一做就是四年,以唐帝国强大的国力做保障,天文学家们在各个主要的中心城市和一些边远地区都做了精确的测量。

一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用到了三角函数知识,通过测到的日影长度和已知圭表立柱的高度,再通过正切函数表,就可以计算出太阳的入射角度和圭表所在位置的纬度。

那一行是怎么知道这些知识的呢?

一位法国天文学家博奈-比多通过研究,推测他是使用了起源于印度的三角函数知识。这些知识在唐代,已经通过宗教和文化交流传入了中国。博奈-比多的理由是,唐玄宗时期成书的《开元占经》就已经包括了正弦函数表,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印度学者瞿昙悉达。

一行日以继夜的工作了4年,推翻了「日影1000里差一寸」这个说法。他所测量的结果是日影差一寸,其实对应的是250里的距离,约为现在的110公里。

那这个结果在当时是颠覆性的,当然这个精确度和后来的测量还是没法比的,误差还是比较大。比如在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的测量结果大约是日影差一寸,差79公里。但是在公元8至18世纪这一千年时间当中,一行的测量结果一直是最牛的。

然后一行又依据这些测量结果,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做了拟合,把同一条子午线、就是经线上的更多地点的数据给算出来了。

一行做完了这些修订历法的工作后不久,就回到了嵩山寺院,在普寂禅师那里继续修行。

剩下的工作就由天文部来完成,他们用一行测量到的数据和一行新的计算方法修订了旧的历法,然后颁布了新的《大衍历》。这部历法的颁布时间在公元727年,这个时间和汉朝落下闳所预言的800年后圣人出正好吻合。

除了历法,一行还留下了《大日经疏》这类的佛学著作。《大日经疏》其实就是对《大日经》的注释本,是汉传密宗唐密最重要的经典。

就在《大衍历》正式颁布的那一年,一行也含笑圆寂。

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甚至是整个佛教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科技型高僧。

那么好,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谢谢大家。

最后剪辑师小谢拍了个案:一行这类科技高僧,在历史上应该还有别的吧,再挖一挖。

标签: 和尚, 一行, , 历法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