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幽深的宫殿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今天,我们来聊聊隐藏在故宫中的往事与秘密。
当你从午门进入,纵贯961米,至神武门离开,步行游览,这大概也就是1个小时的时间。
而这1小时中,你其实走过了明清两代、24位帝王、600余年的沧桑。
你好像听到了什么,但匆忙间,你已经穿过了所有门楼与宫殿,导游正在催促着你赶紧上车……
也许没人能在游览故宫时,听清这些古老的述说吧,一砖一木、一景一物,它们究竟在述说着哪些秘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故事……
第一站:午门
午门
第一站,午门。俗话说,拖出午门斩首。
当你站在午门广场上等待检票的时候,不知道你脑海中是否也幻想过这些东西。
我脚下的这些砖,真的都见证过,当年那些可怕的瞬间吗?
如果你问导游,导游会坏坏的跟你解释说,午门后面,就是故宫,它相当于皇帝家的大门,古代皇帝怒了,要干大臣,当然不能在我家里见血,不吉利,因此,拖出午门再见血,这很合理……
午门后面就是故宫
然而,这里真的杀过头吗?
其实,明代执行死刑的地方在西四,清代在菜市口,600年来,严格执行,午门外不曾杀头。
但为什么拖出午门的故事却如此深入人心呢?
专家说,这可能是一种误传,将拖出午门行刑误传为斩首,因为,当年,这里发生的那场行刑实在恐怖,大概是这么说的……
1519年·大明正德皇帝
时间回到500年前,大明正德皇帝忽然在朝堂上宣布,我有一个梦想……
官员们一听就麻了,真不知道这小祖宗又要闹哪一出。
因为,正德皇帝,豹房大家听说过吧?
小皇帝十来岁的时候,在这里修建的行宫,豢养各种野兽虎豹,还有各种大力士太监和遗传学宫女,小皇帝不住皇宫,住豹房里研究跨物种遗传学和人体仿生学,想要打造超级战士……
这,尴尬的史官们都不知道怎么往史书上记。
接着,小皇帝又自封总督威武大将军,开始在紫禁城中操练兵马,身穿铠甲,来回指挥,最多的时候,参加演习的部队上万人,还在故宫中使用大炮,炮声在如今大钟寺的地方都听得到……
还有一次,元宵节,小皇帝在紫禁城里放烟花,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点燃了故宫主卧——乾清宫,别人都在忙着救火,他却一边拍手一边说,好大的烟花,好大的烟花。
故宫600年,24位帝王中,正德皇帝是当仁不让的第一昏君,甚至据传说,清朝皇子们如果不好好学习,师傅们都会训斥说,你想当正德皇帝朱厚照吗?
所以,这次大臣们为何抓狂,小皇帝又有什么荒唐新梦想?
原来,正德皇帝说,我要南巡,要御驾亲征,平定叛乱。
可是,南方叛乱仅仅持续了35天,已经被王阳明搞定了啊。
您这过去,劳民伤财,怕不就是想游山玩水,再顺道寻点儿江南美女加入豹房吧。
官员们当然不许,纷纷反对。
其中,有一位翰林院状元,名叫舒芬,当时负责修书记史,他直接就一封上书怼了过去,大意是说,您要再这么闹,我就不管什么斯文不斯文了啊,直接往史书上写了啊。
正德皇帝一听就毛了,让他立刻滚出午门,给我罚跪五天五夜。
于是,我们真的看到了史书上的这段记载——以舒芬为首,107名反对官员,全都在午门外跪了五天五夜……
你们这是反了吧,不仅往史书上记,还故意107人联合起来,恶心我是吧。
虽然这件事儿后来以大臣们的胜利告终,正德皇帝妥协了,可架不住他后来越想越气,午门,是吧,你们喜欢午门,那就锁性能,把你们给我统统拖出午门,打屁股。
是真的打屁股啊,叫做廷杖,这是一种明代皇帝的特权,如果官员惹恼皇帝,不需要审判,也不需要理由,皇帝有权廷杖你,按规矩,廷杖一般是拖出午门,在午门广场的东边行刑,廷杖的那根杖很重,重到身强力壮的行刑人也只能全力挥出五杖,打五下,就得换一个人接着打。
因此,20杖残废,40杖必死,能挺过60杖的,那绝对是皇帝有心放你一马,因为,廷杖也分,用心打和着实打。
如果监督行刑的太监脚尖张开,那就是用心打,曾经有位太原巡抚——何麟,因不认得正德小皇帝而拒绝微服出巡的小皇帝进城,被打过60杖,后来还能做官。
但这次,监督行刑的太监脚尖闭合,这是着实打的意思,于是,午门外100多人集体受刑,那种残况,大家可想而知,因此,有专家认为,这大概就是拖出午门斩首的故事来源吧……
说点儿轻松的,曾经有一位朋友带我游览故宫,在午门外给我讲完这段故事后又补充说,其实吧,正德皇帝也没那么荒唐,比如,他在故宫里操练的大炮,就是一种铁甲覆皮大炮,和今天的坦克很像,史书这东西,都是那群被打屁股的史官们写的,除非你像汉武帝割司马迁那样,一次性把他给割服了,否者他们会怎么写你?
比如,后来,午门广场上又有另一个小皇帝——康熙,你信不信,如果那天,牛顿不给力,我们史书上看到的康熙帝,也是一个和正德皇帝差不多的荒唐小皇帝。
别忘了,康熙十来岁的时候也不问朝政,也训练布库(摔跤手),这和正德皇帝的豹房像不像?
但所以,康熙与牛顿,又是怎么扯上关系的?
难道牛爵爷当年还来过午门,也想我们一样排队排了半个小时吗?
原来,350年前,那天午门外牛顿与康熙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1669年·大清康熙皇帝
1669年,这年15岁的康熙帝,正坐在午门广场之上,而广场两边,分别立着一根木杆,这是小皇帝康熙,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最后决战。
康熙真的是靠十几个布库(摔跤手)就禽杀鳌拜?
其实,杀鳌拜一人简单,但剿灭鳌拜一党很难,小皇帝康熙要覆灭鳌党,就必须杀人诛心,比如,这午门广场外的两根木杆,其实就是康熙决战鳌拜的最后一搏。
双方都把命运交给了上天,两根木杆旁分别站着以牛顿力学为计算方法,倡导地球论的钦天监官员——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和以传统计算方法,倡导地平论的钦天监主管——杨光先。
本来,康熙爸爸顺治那会儿,就是用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一党主持钦天监,另外,钦天监可不是什么我们现在理解的天文学部门,而是天人感应,某种程度上的国家信仰部分,十分重要,因此,这就相当于,顺治时代,大清是地球论的信仰。
可后来,顺治死得早,顾命大臣鳌拜夺权,傀儡康熙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制造历狱,干掉汤若望,换上杨光先,这相当于把大清国的信仰换成了地平论。
然而,现在康熙长大了,已经在不少方面夺回权力,而眼下这个最重要的国家信仰权力,就成了双方决战的战场。
究竟我们大清朝是信仰地平论鳌拜说了算,还所信仰地球论,我康熙说了算,非常简单,我们用实验证明一切。
杨光先和南怀仁在午门广场上各画一条线,如果今天正午的阳光指到了谁画的线上,就证明谁能准确的预言太阳,预言天命,我们当然就应该信仰他。
杨光先和南怀仁在午门广场上各画一条线
于是,随着日影线一点点移动,紧张的等待开始了,究竟是南怀仁的线对,还是杨光先的线准呢?
毫无疑问,用我们今天也信地球论和牛顿爵爷,地球、太阳,两颗球,已知距离、角度,南怀仁可以100%精准的计算出来啊,甚至都不需要用到微积分。
而杨光先呢?我真不知道,他不靠牛顿究竟要如何计算……
所以,康熙赢了,科学赢了,几个月后,15岁的康熙也终于将鳌拜一党尽数铲除,从此我们史书上少了一位荒唐的小皇帝,而多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康熙帝。
记得那年,说完这段故事,我和朋友也终于排队排到了午门前,那个五凤呈祥的刁钻角度,看着午门极具压迫感的凹字造型,它城墙上五座威严的楼宇将你环绕,你会觉得它像五只凤凰,因此,午门也被称作五凤门,但我朋友突然说,搞得定大臣,你就是康熙,搞不定大臣,你就是正德。
我忽然觉得,这像五把铡刀,皇帝们居住和被环绕的,究竟是什么鬼生活啊……
三扇门vs五扇门
现在,你终于要穿过门洞走入午门了。
可午门究竟有几扇门?
非常奇怪,午门从外往里看,是三个门洞,而从里往外看,它是五个门洞。
午门从外往里看是三个门洞
午门从里往外看是五个门洞
原来,有两个门洞,被藏在了城墙拐弯处,像腋窝一样,叫做腋门。
中间那个门,只有皇帝能走,另外,有一个人,一生能从这个门进入一次,有三个人,一生可以从这个门出来一次。
他们是谁呢?
其实,一生能进入一次的人是皇后,她在皇帝大婚那天,可以从这里被抬入皇宫。
腋门
而一生能出来一次的人,则是科举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在受到皇帝的接见后,从这里走出,将代表皇帝,治理天下。
其余四个门洞,都是为大臣们上朝准备的,那会儿大臣们必须一两点起床,一般是凌晨三点,赶到午门集合,接着,当午门上的大鼓敲响时,大臣们排队进入,文武百官走东门,王公贵族走西门,有时候开大会人太多,东西两个腋门就会开启,按文东武西的规矩加速进入。
其余四个门洞
这就是午门,不知道你游览故宫时,是走的哪一个门呢?
接着,午门之后,穿过金水桥,你又将跨过一道霸气的太和门……
第二站:太和门
明朝的时候,电影里那个百官朝会的地点,就在太和门内,当时还叫奉天门,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那个奉天是同一个意思——我代表天意。
太和门内
但后来,清朝皇帝就不在这人上朝了,故事有点多,后面细说。
另外,太和门还有一个故事,那就是1889年,光绪皇帝大婚的时候,由于皇后是慈禧太后给指定的那拉氏,光绪一点儿也不想结这个婚。
但果然,就在大婚前42天,太和门突然失火,烧了两天两夜,化为灰烬,这下可把光绪激动坏了,因为,皇后入宫一定要穿过太和门,现在太和门没了,不是一年半载能修好的,自己终于可以不结这鬼婚了。
可哪儿知道,42天后,一幢全新的太和门拔地而起,就连当时参加婚礼的很多人都满头问号,这是怎么修出来的?
然而,殊不知,当慈禧得知消息后,立刻让太监总管找来了最好的扎纸艺人,连夜用纸扎了一个十分逼真的太和门出来,看来,光绪终究斗不过慈禧,但谁曾想,扎纸结婚,这很不吉利啊,搞得像上坟一样,而果然24年后,就是这位被从纸扎太和门中抬入的皇后,宣布了清帝退位……
接着,穿过太和门,我们来到了紫禁城里最威严的地方——金銮宝殿——太和殿。
第三站:太和殿
如果说,太和门是每天上朝,实用性的前殿。
那么,太和殿,就是仪式性主殿,只有在祭祀、登基和大典时皇帝才使用。
太和殿
它坐落在一座净高8.13米的台基上,装饰这座台基的,是三层汉白玉,而这些汉白玉中,最离奇的一块,真的,可以称得上古代巨石。
它长16.57米,宽3.07米,后1.70米,重达250吨,雕刻着九条凌空飞舞的巨龙。还记得日本巨石那篇文章里,我们聊大阪城的章鱼石,长11.7米,宽5.5米,厚2米,100吨,是日本人用水路从一点点运过来的。
巨石上雕刻着九条凌空飞舞的巨龙
当时有观众质疑,德川时代的日本人真的有能力运输这块巨石吗?
其实,古人很聪明,相较之下,故宫这块,和章鱼石类似,也是石片,而且更大,250吨,但如何运输,史书上记载的很详细,是冬天时挖井浇水、滑冰一点点从北京房山滑过来的……
然而,如果你真的来到太和殿前,你一定会发现,什么鬼?
你这完全是胡说啊,太和殿前的云龙阶石根本就没这么大啊,哪儿来什么250吨滑冰?
其实,这恰恰是因为,这块巨石太重了,运到故宫以后,雕刻完毕了才发现,完了,移不动了,为什么?
因为,修了三层汉白玉台基出来了啊,而且台阶上的宫殿也建框架来了,巨石移不到太和殿前面了,这可怎么办?
幸好,当年督建故宫的朱棣皇帝没有强迫症,他老人家大笔一挥批准了,这块巨石被就近安放在了三层汉白玉台基的出口处,也就是如今保和殿的后面。
而太和殿门前呢?
那就用几块小一点的代替吧,所以,设计中的太和殿其实比如今更雄浑,它面前长长的台阶是一整块云龙阶石。
然而,现实中,至少有三位皇帝是根本没见过太和殿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神秘锁链的传说
如今的太和殿最高处,有一对名叫螭吻的神兽雕塑,传说它是龙的第九子,喜欢喷水。
叫螭吻的神兽雕塑
所以,经常被古人用来辟邪,放在房屋最高处,防止房屋起火。
然而,仔细看,为什么故宫的螭吻身上被绑着铁链呢?
就像怕它飞走,需要牢牢的锁死一样?
传说相当离奇,说是太和殿命运多舛,历史上曾经四度被毁五度重修。
第一次被毁,就发生在明朝朱棣的时代,那会儿,紫禁城刚刚完工4个月,朱棣入住不到100天,忽然,1421年5月的一个夜晚,一道闪电击中了太和殿,随后,雷击引发的大火如十万火把,太和殿在火光中熊熊燃烧,接着,火势又殃及平台上的其他宫殿,紫禁城三大殿全部被烧毁。
甚至有当时在场的阿拉伯人记叙到,大火烧毁了250间房子,烧死了很多男人和女人,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扑灭。
朱棣是从侄子手中篡夺的皇位,做贼心虚,篡位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将首都从南京迁来北京,还耗资无数,修建故宫,然而,故宫入住不满百天,老天爷的报应就来了,烧了三大殿。
这让朱棣惶惶不可终日,甚至下了一道反省自己的诏书,并且免除田赋,不过生日,还让大臣们大胆的提出意见,自己一定改过,以求让上天回心转意。
然而,真当一位名叫萧仪的大臣提出,不该迁都时,朱棣又勃然大怒,将他关入监狱。
最终,萧仪冻饿而死,可朱棣呢,倾其一生,也没能再重修起太和宝殿,甚至朱棣之后的两位皇帝,朱高炽和朱瞻基,也没能重修太和殿。
为什么?
因为,我们朋友曾说,巨木,比巨石更需要强大国力的保障,巨石普遍,无论你是在北京还是在西安修皇宫,周围山里一定都有巨石。
然而,太和殿里的巨木呢?
大多都生在在南方,所以,北方的西安、北京要修宫殿,就必须保证,全国齐心,交通顺畅。
可朱棣却打破了这种全国齐心,他一生都在征战蒙古,似乎致死都要证明自己迁都的正确,可这在南方人眼里,他们一心想看你的笑话……
直到朱棣后的第三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他选择妥协,才得以勉强安抚南方,正式定北京为首都,并得到支持,重修太和殿。
可修好没多久,仅仅100年后,1557年,嘉靖皇帝的时代,四月雷击,再次点燃太和殿,这次火灾面积更大,整个故宫前半部分几乎都被烧毁了,但好在嘉靖虽然不上朝,但也不太折腾国家,几年后,故宫又得以重建。
接着是40年后的万历皇帝时代,六月雷击再次点燃太和殿,这次也烧毁了小半个故宫,但万历时代,明朝已经亏空,重修的进程一直拖了30多年,拖过了快两任皇帝,直到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的时候,他才算正在用上了太和殿,但这个时候太和殿已经只有原先大小的五分之四,小了一圈,其实,这种与平台对比,略小一圈的视感今天依旧存在。
但这是因为崇祯修得这个比较小吗?
并不是,因为,崇祯皇帝,干了没多久,大明就亡了,李自成杀入北京,放了一把火,太和殿再次受损。
然后是满清的顺治皇帝,他重修了太和殿,总算能用了,可到了康熙时代,御膳房失火,又把太和殿给烧没了,这期间,南方有三藩之乱,所以,哪怕是康熙也无力重修太和殿,直到又过了十多年后,康熙摆平全国,才终于第五次重修了太和殿,但是,这次重修,又已经比崇祯那个小了一圈……
然后,我们今天看到的,其实康熙重修的这个版本,它屹立了300多年,再也没被雷击过,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康熙重修时,发生过一件十分灵异的事件,那就是,房梁上的两只螭吻,怎么都装不上,就像上天在说,我还将用闪电摧毁你们一样,螭吻神兽迟迟无法就位。
最后,有道人设坛作法,让工匠们直接用铁链将螭吻绑了上去,这才总算竣工。
而后来科学家说了,这些绑螭吻的铁链,不正是避雷针吗?
为什么康熙之后,不遭雷劈,原来是阴差阳错间,倒腾出了古代避雷针啊。
另外,太和殿门口有很多口大缸,导游告诉你,这是为了救火,确实,明代用铁钢,清代用铜缸,这些缸夏天有专门的太监换水,防止发臭,冬天也有专门的太监给它盖被、烧火,防止结冰。
太和殿门口的大缸
然而,专家研究后却说,这些水缸,一次都没用过,因为,当那种漫天大火爆发时,这点小水,真的很无力……
接着,走进太和殿,我们看到了那张十分威严的龙椅……
第四站:髹金云龙大椅
髹金云龙大椅
这把龙椅,名叫髹金云龙大椅,坐落在一个高1.73米的须弥宝座之上。
想象一下,当1661年,年仅7岁的康熙皇帝登基时,他坐在这上面,与太和殿外,跪在广场上的大臣们之间,垂直高差超过了10米,大臣们在山呼万岁的时候,根本看不到皇帝,而小小的康熙,也不可能看清外面的全貌。
但他平静的面对着这一切,而康熙之后,再次登上这方宝座的小皇帝,却已经来到了《末代皇帝》中演的那一幕,3岁的宣统帝——溥仪坐了上去。
登基大典没完没了,吓得小皇帝哭着鼻子,又吵又闹,不停的说,我不隔这儿,我要回家……
而他的爸爸——摄者王则跪在下面,使劲儿的安抚道,快完了,快完了……
果然,3年以后,大清完了。
十分喜欢《末代皇帝》中,溥仪后来买票回故宫,从龙椅后找去蛐蛐笼子的桥段,虽然杜撰,但这就是这方龙椅的见证啊,一位位君王从坐上它的那一刻起,开始统治苍生,而它则在无声的见证着各位或庄严,或哭闹的表演。
它椅背上盘绕着十三条金龙,两侧立柱上又雕刻着六条矫健的金龙,它们整齐的看向宝座中央,而在宝座的正上方,又是一座贴金的盘龙藻井,这条巨龙衔着一面光亮的轩辕镜,向下俯视宝座。
大殿外的武士抽响皮鞭,大臣们向新皇帝三跪九叩,曾经它是皇权的象征,大臣们面对它无不毕恭毕敬,甚至连头都不敢抬,然而,随着清朝的覆灭。
它却惨遭遗弃,险些被毁,所以,究竟是谁如此大胆,竟然敢不把龙椅当回事儿呢?
1915年·袁世凯篡位
时间来到1915年,袁世凯说,我也要当皇帝……
并且,他把自己的登基大典也选在了紫禁城中,因此,太和殿、大龙椅,这就成了必备元素。
袁世凯下令,在大典前,为了让自己的洪宪王朝与清王朝有区别,大殿必须重新装修。
第一,太和殿匾额上的满文必须扣掉;
第二,龙椅必须换掉。
扣满文好说,可换龙椅怎么个换法儿啊?
据说,后来是袁世凯亲自设计了这方新龙椅——在中式大屏风前,摆放着一把西式的椅子,并且大家发现没有,椅子坐比较低,和后面高耸的靠背很不协调,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这是因为袁世凯腿短,量腿制椅以后造成的问题,袁世凯说了,要体现出帝王气,西式椅子必须脚着地,于是,最后就只能靠不断的增高椅背,设计就成了这个样子。
不伦不类的西洋龙椅
可后来,十分悲剧,袁世凯的皇帝梦只做了83天,登基大典都还没有正式举行,他就被推翻了。
这把西洋龙椅,终究是没有用上,但问题是,原来那把呢?
失踪了,被袁世凯这么一闹,竟然没人知道它的下落了……
因此,太和殿里有好几十年,一直摆着袁世凯的这把不伦不类的西洋龙椅。
直到1947年,故宫博物院入驻,专家们就开始争论,要不要把袁世凯这把怪椅子还回去啊?
有人认为应该尊重历史,继续展出袁世凯桌椅,有人则主张,袁世凯,那纯属闹剧,要尊重历史,就必须换回,可原来那把去哪儿了?
别说找到了,当时见过先前龙椅的人都找不到了……
不得已,专门家们只能在库房里不停的找椅子,一把把放上去试,但都太小了,显然它们都不是先前被换下来的那把。
直到又过了十多年,有专家偶然找到了一张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时拍摄的老照片,这里面有原版龙椅的样子啊。
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时拍摄的老照片
于是,按图索骥,专家们最终在一间存放破旧家具的库房里找到了七零八落的大龙椅,然后一点点修复、还原,最终摆上去的时候,真的就是它,大小十分协调。
并且,再后来,专家们又找到一张康熙画像,对比其中的龙椅细节,再次确认,就是它了,没错,它当年竟然被袁世凯当旧家具拆掉,扔进了垃圾堆……
康熙画像
这是真不把龙椅当干部,龙椅很生气啊……
第五站:中和殿
穿过太和殿,你将看到一个有点像亭子的建筑。
中和殿
其实,它就是故宫三大殿之二——中和殿,理论上来讲,它也确实是个亭子,方形的。
想象一下,皇帝在前面太和殿搞庆典,大臣们凌晨一点就得起床,那皇帝自然也不可能睡到良辰吉时再掐着点儿从后宫赶来。
于是,任何庆典都需要一个候场的地方,中和殿便是这样一处设施。
这里面我们就说一个故事吧。
那个匾额——什么中,据说是一道儒家法门,你没听错,不是道家,而是儒家。
儒家有时候搞起阴谋诡计来,真的,比道家更加防不胜防。
话说,时间来到了乾隆年间,满清坐稳了江山,连小说里的红花会、陈近南都已经放弃了反清复明大业,而我们的乾隆皇帝呢?
更是自称十全老人,到处题字,显摆文化……
于是,我们的儒家老油条们就开始给乾隆皇帝下套了,有一年祭社稷,乾隆皇帝在中和殿休息,儒家老油条们一顿吹捧,国泰民安,尧舜之治什么的,乾隆皇帝飘了,又想展现书法了,恰好啊,恰好中和殿里差一个匾额啊,皇帝英明,您就给提一个吧。
可写什么好呢?
乾隆帝,拿起笔来,忽然有点儿词穷,但老油条忽然唯唯诺诺的又喊了一声,尧舜之君啊。
对,尧舜,我乾隆就是尧舜,我也要写尧舜当年的东西。
于是,这个什么中就被乾隆亲笔写了下来,这就是当年尧留给舜的嘱托,也是舜留给禹的嘱托,多好啊,我也要用尧舜之言,嘱托天下。
哈哈哈哈,乾隆很高兴,什么中的匾额被高高的挂了上去……
然而,太坏了,你们这帮儒家老油条们太坏了,这是妥妥的欺负乾隆没文化啊,这个什么中能随便写?
乾隆不知道,你们难道不知道吗?
还是说,你们故意忽悠乾隆写下来的?
因为,我们看,中国历史上所谓的禅让,尧禅让给舜,嘱托是这么写的,有什么中。
舜禅让给禹,嘱托也有什么中。
而继续往后,曹操孙子禅让给司马家的时候,也有这个什么中。
司马家再禅让给刘宋的时候,还有这个什么中。
而刘宋禅让的萧齐,萧齐禅让给萧梁,大唐禅让给朱温,等等等等,都有这个什么中啊。
古代汉家皇帝会因为被迫写了这个什么中而惶惶不可度日,而你们这帮儒家老油条不知道?
还忽悠着乾隆皇帝写?
写了还挂上去?
挂上去还一挂好几百年,你们都不说?
果然,果然后来的末代皇帝溥仪的终结是颁布的退位诏书,这也算是一种禅让吧……
儒家的法门竟然奏效了……
第六站:保和殿
穿过中和殿,我们来到了三大殿的最后一个——保和殿。
保和殿的后门平台很大,大到有一个成语专属于它,叫做平台召对,指皇帝在非正式朝会中,单独召见你,在更加私密,更加没有君臣之别的地方,与你肩并肩,共商国是,说点心里话,这是莫大的荣幸。
保和殿
但我朋友曾在这里跟我说,你知道袁崇焕吗?
崇祯时代,他是抗击清军的铁血长城,但他却被崇祯帝凌迟处死,自毁长城,这段悲情的故事,这里的每一块地砖都曾亲眼见证过啊……
1628年·保和殿平台
公元1628年7月,崇祯元年,新皇帝刚刚登基不久,他励精图治,发誓要重振大明。
于是,他开始在保和殿平台上不断的召见群臣。
而这年7月,袁崇焕也在召见之列,他本是广东东莞的读书人,长得清秀,但为人豪爽,6年前,他投笔从戎,孤身一人闯出山海关。
那会儿,山海关外的后金,也就是满清不断进攻明朝,一度攻陷了广宁城,整个大明上下恐慌,认为辽东不保,山海关也迟早失守。
但那天朝会上,袁崇焕却突然站了出来,他当时不过是一个兵部的文书小官,却跟皇帝说,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以平辽东。
果然,皇帝任命他为山海关监军,而袁崇焕也是勇猛,连战连捷,甚至在宁远城下,用红衣大炮轰死了后金酋长——努尔哈赤。
这几乎是努尔哈赤一生中唯一一场败仗,他败给了无名小将袁崇焕,含恨而死。
然而,当袁崇焕打破后金不可战胜的神话,凯旋归来以后,明朝内部的阉党却因为袁崇焕为人耿直,不与自己同流合污而展开报复,他们弹劾袁崇焕,一度让他滚回了东莞老家。
可现在好了,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崇祯登基,他要剿灭阉党,他也要平定后金。
于是,保和殿平台之上,崇祯将袁崇焕召回,赐予他蓟辽督师的职务,而袁崇焕也是豪言道,给我五年,我能平定整个山海关外。
听到这话,崇祯帝高兴极了,当即给了袁崇焕大量的兵马钱粮。
而袁崇焕又说,这些不够,恐怕我阵前杀敌,暗中有小人会嘀嘀咕咕。
听到这里,崇祯又拿出一柄上方宝剑赐给袁崇焕,让他拥有了先斩后奏的权力。
这就是第一次平台召对。
崇祯与袁崇焕君臣一心,意气风发,然而,袁崇焕究竟有没有辜负崇祯?
1年后……
短短1年以后,喜峰口长城忽然传来清兵入寇的消息,很快遵化城又传来被攻破的消息,遵化离北京100公里而已,而且,已经是翻越了长城和崇山峻岭,这100公里,一马平川。
难道袁崇焕有什么问题?
清军怎么会从他眼皮子地下过来?
崇祯感到后背发凉,但事实上,这恰恰是因为,袁崇焕守山海关守的太好了,清军在那边根本无法得手,于是,战术大师皇太极就搞定蒙古,带着蒙古骑兵,绕过了袁崇焕的山海关防区,从喜峰口闯了进来。
袁崇焕在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刻亲点9000铁骑,日夜兼程救援北京。
终于,袁崇焕赶在皇太极之前两天,抵达北京,在广渠门外背靠城墙列阵。
接着是惨烈的厮杀,从广渠门到左安门,袁崇焕不眠不休,与辽东将士们咬着牙打退了好几次皇太极的猛攻。
当时皇太极的10万人,袁崇焕只有9000,他身先士卒,甲胄上插满了箭矢,浴血奋战3天,愣是把皇太极大军打退到30里外,局势终于稳定了下来。
11月23日,崇祯第二次在保和殿平台召见了袁崇焕,冬天的北京又冷又干,而星夜赶来的袁崇焕甚至连冬衣都没有带,他穿着一身青衣来到了保和殿平台,这里风大,我去的时候也恰好是11月,很冷。
来到平台上以后,崇祯表面上对袁崇焕嘘寒问暖,还将自己身上的貂裘大衣脱下来给袁崇焕穿上,关心的询问前线情况,可当他听到袁崇焕请求让将士进城休整时,他却断然拒绝了。
不许一兵一卒进城,甚至就连袁崇焕本人,也不准住进城内……
第二次平台召对,就在这种诡异的气氛中结束了,崇祯开始对袁崇焕不满,不是说五年平辽吗?
怎么这都一年过去了,后金军队反而攻入了北京?
他开始猜忌袁崇焕,难道那个他要放后金入关的谣言是真的?
可袁崇焕却依旧信任崇祯,他继续带着军队在北京城外风餐露宿,同时继续与皇太极的军队作战……
人的意志是有极限的,皇太极的车轮战迟早拿下袁崇焕,将士们苦不堪言。
而就在这里时候,崇祯皇帝的使者来了,说要请督师入城,去商议军饷补给之事。
袁崇焕喜出望外,立刻就跟着使者进城,这就是第三次平台召对。
然而,袁崇焕根本想不到,这次的保和殿平台上崇祯阴沉着脸,自己刚想提军饷的事情,突然几名锦衣卫就一拥而上,扒掉了自己的官服,然后,戴上刑具。
这期间,任凭袁崇焕怎么分辩,平台上的崇祯帝始终一言不发,只是挥挥手,将袁崇焕打入死牢。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据说是清军在城外抓获了两个明朝马房的太监,晚上,这俩太监偷听到隔壁的清军说,袁崇焕和咱们的皇太极已经讲好啦,很快就会引导我们的军队入城,劫掠北京,想想都爽。
后来,俩太监侥幸逃脱,把这一桩恐怖的见闻报告崇祯,而崇祯哪儿分得清这是皇太极的反间计?
他于是就这样自毁长城,8个月后,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哎,怪不得后来吴三桂明明已经到了通州,就是不救崇祯,他眼看着崇祯被李自成攻破紫禁城跑到煤山自缢,为什么?
因为,大概率,他当年就在袁崇焕拼死救援北京的那9000人当中啊。
回到现实
回到现实,一不小心,保和殿的故事说得有点长,本来想带大家走完整个故宫。
可半个多小时了,三大殿都还没走完。
继续往后,穿过乾清门,我们就到了皇帝与后宫们生活的地方,这里的故事大概是另一种风格吧,比如,香妃传说,故宫里有一幢伊斯兰风格的圆顶建筑,叫做浴德堂,这真的是乾隆修给香妃洗澡的地方吗?
慈禧的寝宫暗藏玄机,她真的每天花掉4万两白银吗?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你什么时候带我们去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