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隐藏的秘密:古人眼里的“天”竟是月球?
在我国上古神话里有这样的记载:
远古时代,世界上曾经发生过一次大灾难,天塌地陷,生灵涂炭。
女娲为了拯救苍生,用神火炼出五彩石,把天上的裂缝补好。
又折神鳌四足支撑在天地之间,万物始得安居。
看完这则神话,相信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天”,是由各种气体构成的,其成分与石头完全不同,怎么能用石头来补呢?
以古人的智力水平,怎么会开出这么大的脑洞?
阅读:登月太空人看到不敢说
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天”,确实无法用石头来补。可如果在上古时代,人们所看到的“天”并不是现在样子,它就是一个有形的物体呢?
假设上古时代的“天”不是由气体构成的,其材质就是女娲所炼的五彩石,那么当“天”发生塌陷,部分“天”坠落到地球上或散落到宇宙里,用“石头”去补它是不是就合情合理了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纯属天方夜谭。我们头顶的这片“天”,难道不是从古至今都这样吗?有谁见过有形的“天”,“天”怎么可能是一个有形的物体?
如果“天”是有形的物体,不就遮住阳光了么?没有阳光,植物怎么生长,人类怎么生存?
如果这个“天”的体积虽然很大,但它并未完全覆盖地面呢?
在这种情况下,它的遮挡只是让天地之间变得比较昏暗,阳光仍然可以从这个物体的四周照射到地球上,促进植物、人类各种生物的生长。
世界上各个国家、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都衍生出了大量的神话传说。虽然很多神话里的内容因为年代久远,无法完全考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知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大多数神话传说是因为古人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无法理解的真实事件,只能用一种看起来很荒诞的方式展现出来。
如果以一种科学的视角去梳理、分析这些神话,就会发现其中很多内容,都可以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解释,而且解释的通。
单靠女娲补天一则神话,我们确实无法认定上古时期的“天”,就是一个有形的物体。那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甲骨文中“天”的形象。
在已经出土的甲骨文中,“天”的写法有很多种。但这些“天”字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代表“人”的形象上面,加一个圆圈。
在古代的文字和岩画中,人们常常用一个个圆圈代表星星。由此可以推测,古人眼中的“天”,是悬浮在人们头顶上像星星一样的东西,它是有形有体的。
此外在一些甲骨文中,代表“天”的圆圈和代表“人”的形象之间,还会加一个“一”的形象。
分析甲骨文可以得知,“一”代表的是大地。但是在我们的认知里,大地是踩在人脚下的,又怎么会出现在人的头顶呢?
这只能说明,当时的人们亲眼看到了,在自己的头顶上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片大地。
结合上面所讲的神话,以及甲骨文中“天”的形象,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上古时代一颗巨大的星球悬浮在地球上空,而且距离地球非常近,就像一片大地一样,挡住了人们投射到地球以外的视线。这个巨大的星球,就是人们所认为的“天”。
假设以上推论成立,在上古时代,人们看到的”天”确实是一颗悬浮在地球上空的巨大星体,那么它现在又去了哪里呢?
为什么又离开地球了呢?
在此我们可以作出另外一个假设,那就是这颗被称作“天”的星球,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远离地球,但它并没有彻底脱离地球。而是在远离到一定程度后,形成一种稳定的运转模式,成为了地球的卫星,一直围绕着地球转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月球。
把上古时代的“天”和现在的月球联系起来,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这样的假设并非空穴来风。
让我们继续分析以下两则神话传说。
在我国西南瑶族地区有一则古老的传说:
在远古时代,天上只有太阳和星星,没有月亮。
每当夜幕降临,大地上一片漆黑,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只能躲在自己的巢穴,等待太阳升起,光明重现。
突然有一天,天空中出现了一个热烘烘、七角八棱的大山一样的东西,形状很不规则,不方不圆。它看起来像一块巨石,能放射出毒热的光芒。
并且从那天开始,这块巨石一直待在地球上空。
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月亮。
在这则神话里出现了几个词,如七角八棱、巨石、毒热。
也就是说这个月亮在上古人眼里,距离地球很近。因为能很清楚地看到它不规则的轮廓。
七角八棱应该指的是月亮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和山脉,如果它离地球很远,人们只会看到一个模糊的球体,也感受不到它散发出来的毒热。
距离地球很近,悬浮在地球上空的一块巨石。在古代神话里,只有两种东西有这个说法。一个是女娲补天里的“天”,一个就是瑶族神话里的“月亮”。但并没有任何神话传说提到,地球上空既存在“天”又存在“月亮”。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块巨石即是上古神话里的“天”,也是瑶族传说里的月亮。
或许有人又要问,现在看到的月亮距离地球很远,神话传说里的月亮,和现在的月亮是同一个吗?说不定以前的那个“月亮”早就脱离地球,飞到别的地方。或者受行星撞击,不复存在了。
我们再分析另一则来自苗族的神话。
在苗族神话《谷佛补天》里是这样说的:
古代主宰天地的是宏效
他移动天地相去一庹远
天从此昏昏沉沉
地从此不明不暗
谷佛始以青石补天
日月从此放光明
天地从此分开
在苗音里,“谷”是女的意思,“谷佛”也就是女佛。
这个神话传说,跟女娲补天的传说大致相近。也就是说上古时代补天这个传说,在很多民族中都有流传。
同时谷佛补天这个传说,也说明了“天”和地之间的距离是可以控制的。
在《金史·天文志》中也有记载:
太宗天会十一年
五月乙丑
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
也就是说,在金太宗天会十一年,五月乙丑日,即公元1132年,距今1402年,公历6月15日,月亮忽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行去,不一会儿又回到它原来的轨道上。
根据科学研究,那个时候的月亮与地球的距离跟现在差不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月亮。这条记载的可信度很高,因为它被认真地记录在国家正史里。
我国从汉代开始,就设置了专门观测天象变化的机构——司天台。且在朝代更换后,这个机构依然在延续。
金朝时司天台的职责,是每天每时观测天象,并将观测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定期交给国史馆封存,编入《天文志》中。
分析这则记录可以发现,在历史上,月亮的运行轨道曾经出现过明显的异常。
虽然目前还不知道月亮为什么会突然偏离轨道,但可以明确一点,月亮的运行轨道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会发生变化,还可以自行调整回原来的位置。
这样的记载,是不是跟谷佛补天里的说法很像?
上古时代的“天”,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可以拉近的,同样也可以拉远。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月亮,它的运行轨道似乎也受到什么人的控制,也是可以变化的。
关于月亮的运行轨道,美国天文学家通过研究中国近3000年的日食记载认为,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月亮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比现在低得多。也就是说,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月亮的轨道距离地球表面上升了很多。
现今的天文学家也发现,即使是现在,月亮的轨道仍然在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5英寸。
有了以上分析,是不是就可以看出,上古时代的“天”和现在的月亮之间的联系呢?
上古时代的“天”就是现今的月亮这样的说法,是不是也有一定道理呢?
另外还有一点很奇特。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行星的卫星之所以能一直围绕行星旋转,是因为行星强大的引力作用。且因为这种引力,卫星的运动轨道会不断向行星靠近,最后越过“洛希极限”,坠毁在行星上。
但是月球的运行轨道却与此相反,一直在向反方向升高。这种反常现象似乎在告诉人们,月球并不是一颗简单的卫星。
在古代神话里,“天”也就是月亮,和地球上的生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看来我们以为很熟悉的月球,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