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的玉兔二号月球探测器在月亮上发现了一样稀奇的东西。

月球上的稀奇发现

2022年2月,中国的玉兔二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的暗面有个新发现,发现了两个圆溜溜的玻璃珠,直径在2.5公分左右。

月球上发现了两个直径在2.5公分左右圆溜溜的玻璃珠

中国的行星地质学家肖志勇很诗意的说:这些玻璃珠就像半透明的珍珠,在月球干燥的尘土当中闪闪发光。

月亮表面发现了玻璃球,难道还有人打弹子吗?

这个听起来很有童话色彩,那么这些玻璃球是从哪来的呢?

目前科学界把它们称之为撞击玻璃。

科学家们假设的成因是,月壳表面的贫铁岩石在陨石的高速撞击下,产生的高温融化物,又在极低温下快速凝结,形成了这些玻璃珠。

但是这种撞击玻璃珠的直径一般小于1毫米,但中国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发现的玻璃球,是直径厘米级的超大个。而我们今天所要思绪飞扬的,是这个玻璃来源的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

月球人传说

琉璃,是中国古代在宋朝以前对玻璃类制品的统称。琉璃又被称之为「七宝」之一,所谓七宝,多数情况下指的是黄金、白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琥珀,一共7种宝物。

在月球上发现的玻璃球,它不全透明,内部有气孔,那这个特征其实更加符合中国古代对琉璃的定义,而不是后来的玻璃。

关于月球上有琉璃这个事儿,早在1200年前的一本唐朝古书当中就提到了。唐朝的都市传说汇编《酉阳杂俎》卷一《天咫篇》写了这么一件事,说唐文宗大和年间,也就是公元9世纪前期,有一个人叫郑仁本,他转述出这么一个故事:

他的表弟曾经和一个王秀才去嵩山游玩,嵩山就是少林寺所在地。郑表弟和王秀才一路探奇揽胜,往山林深处走,结果是越走越远。渐渐的太阳已经西沉,这个时候两位才猛然发觉,压根就记不得来时的路了。

两个人正着急的时候,突然间听见身旁的灌木丛中传出一阵阵打呼噜的声音。两个人小心翼翼的把灌木丛扒开一看,原来是有一个白衣人,头枕着一个包袱在里面睡得正香。

两个人庆幸总算是找到救星了,赶紧叫醒白衣人问路。白衣人睁开眼睛,懵懵懂懂的瞥了这两位一眼,没理他们,倒头又睡过去了。

俩人急了眼,也顾不得那么多礼貌了,又师兄、师兄的喊,把白衣人叫醒。这回白衣人被吵得不行,只好坐起来说:你们俩过来吧。

两个人欢天喜地的走到白衣人面前,以为要指点迷津了,结果白衣人张口就问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

不等两个人开口,白衣人抢先发问,他笑着说:欸,你们知道月亮是由七宝构成的吗?

两个人一听就懵了,但是白衣人完全不看两个人的反应,竹筒倒豆子的一样,说出了一串关于月亮的奇谈怪论。

他说月亮的形状其实是个圆球,它上面的影子怎么来的呢?是太阳照射到月表凸起的地方投下的阴影。

月亮上常驻有82000人搞维修,我就是其中一个。

两个人听得一愣一愣的,一副是不是当我是傻子的表情。

白衣人一看这两个傻小子不信,拿过自己的包袱打开,只见里面装着斧头、凿子等干木工活的工具。白衣人又在包袱里摸摸索索,这回他拿出了两个饭团,然后把饭团递给两个人说:吃了吧,虽然不能带给你们长生不老,但是也可以一辈子不生病。

然后白衣人就站起来,指着一条路对两人说:你们从这走,自然就能和大路会合了。

两个人一听,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刚要回头感谢一下这位指路人,结果一看,这人没了,消失了。

这个故事到这就结束了,虽然听起来很有点像地摊货,但是细品却不一般,因为他提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关于月亮的知识点。

时间错位的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是在公元九世纪的唐朝,《酉阳杂俎》的作者已经知道了月亮是球体,而不是像大诗人李白所说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把月亮当成个大圆盘。也就是说《酉阳杂俎》的作者知道月亮是月球,而不是月盘;

第二个知识点就是《酉阳杂俎》的作者也知道月球的物质成分和地球很类似,有黄金、白银、琉璃等等,一个不缺;

第三个知识点是他知道月球表面并不平坦,阳光照射到月表的凸起地形,会在低洼的地方投下阴影。也知道月球不是自发光的物体,而是反射太阳光;

最牛的是第四部分,就是说月球上有常驻的维修队,唐朝的时候还有82000人。那么请问9世纪的唐朝人,是从哪儿知道这些知识的呢?

咱们先从月亮是球体这个事儿说起。

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人阿那克萨哥拉,是被认为最早提出月球是球体的人。他当时在笃信,奥林匹亚诸神的希腊人当中宣传说月亮不是什么女神,它和地球差不多,都是个球,有着岩石构成的表面。

这个解释一点也不浪漫,而且在当时看来相当离经叛道,搞得希腊人看着他都觉得很烦。后来新上任的雅典领导也不喜欢他,正好借着这个说法,说他妖言惑众,判他流放。阿那克萨哥拉没办法,只好收拾行囊,泪流满面离开家乡雅典去异乡生活。

那么《酉阳杂俎》里月亮是球体的说法,会不会是从希腊引进的呢?

其实很有可能,因为希腊人在9世纪唐朝的时候,是东罗马帝国的臣民,东罗马帝国皇帝有不少就是出自于希腊贵族。罗马帝国本身也继承了很多希腊文化,那估计这类天文知识也会流传下来。

唐朝在公元9世纪以前,和中东以及讲希腊语的东罗马帝国之间都有贸易往来,这是目前考古已经确认了的。所以唐朝人从东罗马帝国引进的这种知识,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也不排除是中国古代某些天文学家,独立发展出了月亮是球体的这个认识。

第二个知识点是《酉阳杂俎》的作者知道,月球的物质成分和地球很类似,黄金、白银、琉璃等等一应俱全。那这个知识就不太可能是从东罗马帝国引进的了,因为古希腊和东罗马都没有关于月球物质成分构成的知识。

时间来到了1969年至1972年,阿波罗登月之后,宇航员带回了月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样本。科学家们拿到这些一手资料兴奋不已,可是化验之后却满脸惊讶。因为化验结果显示,月球表面的物质成分和地球表面几乎是一模一样。只不过当时阿波罗带回的样本当中,还没有确认有黄金和白银等等贵重金属。

那是不是说月球很贫瘠就缺少金银这种重金属呢?

别急,2009年NASA搞了一个更生猛的试验,它们把一枚火箭「Bang」的一下,撞在了月球上 炸开了花,再用另外一艘航天器,收集爆炸以后扬起的尘埃。仔细分析了之后,他们发现,月球上其实物质很丰富,金、银、汞这些东西全有。

唐朝人是怎么知道月球的物质成分的呢?

确实没有很好的解释,一种可能性是是从佛经的故事里面逻辑推导出来的。佛经中的故事包罗万象,有很多关于古老宇宙的知识在里面。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从史前某个文明继承下来的知识,包括有月球的物质构成这一部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第三个知识点也就是月球表面并不发光,它是反射太阳光就很好解释了:可能它和第二个知识点是出自于同一个文明来源。

前面三个知识点以我们现有的知识去倒推,还能够解释,不过这第四点就非常扯了,说这个月球上有人类常驻的维修队,唐朝的时候有82000人。可是这个月球连空气都很稀薄,怎么可能有人类在那里常驻呢?

但是你也别急着说它就是扯淡,我们先来看当代对月球的另一个发现。

另一个发现

月亮除了对着我们的那个面,还有一面叫暗面,也叫远面,是背对地球的那一面,它大概占到了月球表面积的41%。

对这个面现代科学就了解很少了,因为要登陆月之暗面,有一个额外的麻烦,就是降落在暗面的宇航员,他是没有办法和地球直接保持通讯联系的。任何登陆月之暗面的计划,都首先得解决这个通讯的难题。

美国地质学家、宇航员施密特曾经是阿波罗17号的船员,也是历史上迄今唯一一个登月的地质学家。他在1970年代就积极游说NASA的大小Boss们,把登月着陆点放在月之暗面。

那怎么解决通讯的难题呢?

他的建议是,先把一颗特殊的通讯卫星,发射到围绕地月系统的拉格朗日点的晕轮轨道上。所谓拉格朗日点,是数学家欧拉和拉格朗日在18世纪推算出来的。在地月系统里面,拉格朗日点一共有5个,施密特所推荐的是第二个位置。那这个位置就正好对着月亮的暗面,离月球表面有6万多公里。在这里放上通信卫星之后,它就可以作为通信的中转站,保持登陆月球暗面的宇航员以及设备和地球总部的联系畅通了。

但是这个计划却直接被NASA的老板们给枪毙了,理由是这个提案增加了登月的风险,也更加烧钱。

于是施密特的草稿也就只好压箱子底了。

时间进入21世纪,这个草稿被中国人给捡起来了,而且还真的实施成功了。

2018年鹊桥卫星被送到了拉格朗日点的地月晕轮轨道。

2018年12月,玉兔二号月球车正式登陆月球暗面,开始探索这个神秘的未知领域。

玉兔二号登陆的地方叫艾特肯盆地,在月球的南极。说它是盆地呢,其实它是一个大陨石坑,直径有2000多公里,那就把它叫大盆地了。

地球上的科学家推测,这里可能有浓度极高的氦-3。氦-3是同位素当中很稳定的一种类型,但是在地球上很罕见,它的用途就是作为未来核聚变反应堆当中的燃料。

乐观的科学家们认为,它有可能成为未来月球基地最可靠的能源原料。所以玉兔二号登陆这里,就是为未来建立月球基地做考察的包含有这么一个目的。

玉兔二号当前主要的任务,还包括有分析月球土壤,勘测40米以内的月表成分。前面所说的琉璃球,就是在这个区域发现的。

其实除了琉璃这种奇特的东西之外,NASA的月球探测器还在这一区域发现了别的更多的东西。

其实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器也一直在艾特肯盆地的上空转悠,本来是想找冰,也就是月球本地的水源,谁知道却发现了一个让科学家们没想到的现象。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月球勘测轨道器发现了盆地附近的引力,明显比月球别的地方要大。

数据发回地球之后,德克萨斯州贝勒大学的科学家彼得-B-詹姆斯分析了数据,就有点懵,因为这些数据显示,盆地之下埋藏着丰富的金属矿。

这堆金属的质量有多大呢?

相当于5个夏威夷岛。

而这些金属就是引力异常的来源,它们的位置是在月球表面以下300多公里深的地方。

于是科学家们不得不承认,月亮的地壳之下并不都是黏稠的类似于地幔这样的东西,而是存在着固体金属块。月球暗面的月壳厚度在40-75公里这样,那么300公里这个深度应该就是在月幔当中了。

NASA还有另外一个月球研究团队,由物理学家帕特森和赫吉两位领导团队发现月壳里的金属含量,其实是深度越往里去越丰富的。

这个发现相当不一般,因为它直接挑战了月球诞生的假说。

现在流行的月球诞生说,叫做碰撞假说:一颗叫忒伊亚的行星,个子和火星差不多。在太阳系里瞎逛的时候,一头撞上了年轻的地球。结果是地球坚强的活了下来,而忒伊亚和部分的地球物质组合成了月亮。

那么如果月球是这样撞击后形成的,那么月球的物质成分,应该是早期的地球成分。加上另外一颗行星忒伊亚的成分,就不应该和今天的地球一样。

但是现在的发现却是,月球的化学元素和地球几乎一模一样。那请问忒伊亚的贡献在哪里呢?

团队心中就升起了一个疑问,难道这个碰撞假说是不成立的吗?

于是团队开始研究月球陨石坑的介电常数,这个数值通常是和陨石坑地下埋藏的金属浓度有关的。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从月球表面往下几百米以内,有比较稀少的铁、钛氧化物。但是从300米以下,金属就越来越丰富。

这是什么情况呢?

团队再联系月球勘测轨道器在艾特肯盆地下的发现,有大量致密的固体金属块,于是一个大胆的猜想浮上心头,难道说月亮有一个全金属外壳?

这个时候他们又回忆起了50多年前的月震试验。

月震试验,我们在月球是人造天体?关乎人类文明起源?一文中曾经介绍过。

简单的说,就是NASA把一个废弃的登月舱又发射到月球表面做撞击测试。登月舱和月球撞击的瞬间,测试仪显示月亮居然像铃铛一样震动起来,这种震动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停止。

如果它是实心的球体,应该震动是很短暂的,不会持续一个小时这么久。如果月壳是金属的,而且是中空的,说明什么问题呢?

就说明它极度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

你见过自然形成的天体是这样的吗?

其实月震试验很少人知道的是,后来还有过一次。

1972年阿波罗17号最后一次登月之后,美国国防部又委托NASA做了一次代号为「教堂钟声」的实验,也是想通过撞击来了解月球的内部构造。

但是实验的结果至今一直保密。

就有人质疑,如果结果不是让NASA过于震惊,不应该50多年后都不敢解密,难道说月球的来历真的很颠覆我们通常的认知吗?

听完现代科技的研究结果,我们再回到前面谈的《酉阳杂俎》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在9世纪的唐代,月球上仍然维持着一支8万多人的维修工程队。

这个知识点似乎在说,月球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造星体,到唐代都还有人在做维护,只不过这个维修工程队不是我们当前地球的人类。

当然这个脑洞现代科学家们是拒绝承认的。

无论是玉兔二号发现的玻璃球,还是月球南极致密的地下金属块,科学家们都解释成为外来异物,比如是陨石或小行星撞击月球表面之后所留下的。

解释虽然解释了,但是Bug也非常明显,就是这么大一个金属块,居然一下钻到了月表下面300公里的深度。

这相当于什么呢?

相当于是说一块巨大的金属陨石在和月球这么大的天体撞击之后全无损失,就钻到月幔那个位置呆下来了。

那这种天体撞击之前科学家们从来没有发现过。

前面所讲到的新发现,提供的一条最重要线索是,越往月球深处走,金属成分越丰富。这一切可能都印证了古书上的答案。

月球最初的构造,是有一个比较光滑的金属外壳,以铁和钛的合金为主,也包括金银其他种种贵金属。但随着年代的久远,表面的氧化,再加上陨石的撞击,月球表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埃,才变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以至于在尘埃当中,还发现了琉璃球。

标签: 未解之谜, 月球, NASA, 酉阳杂俎, 唐朝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