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世系,商朝历史,殷墟前传

大家好,欢迎打开悟空的宝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殷墟。

这是一张商朝帝王的世系表,也是商朝的全部历史。

商朝帝王世系表

在汤灭夏之前,商族还只是一个比较大的族裔,不能称之为国家。其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的帝喾,这段时期在商朝历史上被称为先商时期。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于亳,由此开启了一个盛世王朝。但从中丁开始,商朝进入了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这个时期相继经历了九位商王,所以史称九世之乱。

面对残败的局面,商朝曾多次迁都。根据《史记》和《竹书纪年》的记载,中丁迁于隞、河亶甲居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但是这都没能扭转商朝衰败的局面。直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盘庚决定再次迁都,将国都迁到了一个叫殷的地方,这次迁都成为了商朝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

《竹书纪年》记载:

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从此,商朝再次进入了一个繁荣稳定的时期。

以盘庚迁殷为界,之前被称为早商。之后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被称为晚商。因为晚商阶段国都在殷,所以也被称为殷商。

周灭商之后,商纣王自焚而死,为了统治殷地,周武王将殷分封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但是后来武庚反叛兵败,殷地也因此遭到了破坏,沦为了废墟,所以被称为殷墟。

甲骨文中则称殷墟为大邑商。

殷墟的发现与早期发掘

三千年后,时间来到1899年,此时大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

当时的国子监祭酒名字叫王懿荣,有一天他突然患上疟疾,便差人到药店去买药。在购药的处方中,有一味药名字叫“龙骨”。王懿荣对这个叫龙骨的药材非常好奇,所以当药买回来的时候,他便取过来查看。

原来所谓的龙骨,就是龟甲和兽骨的碎片。但是令他惊奇的是,有些碎片上竟然刻着奇怪的符号,这立马引起了他的注意。之所以对这些符号如此敏感,是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金石学家。就是这样一个巧合,这些埋藏在地下三千多年的古老文字惊现于世,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甲骨文。

可想而知,在这之前不知道有多少甲骨被当作了药材,磨成粉末,稀里糊涂地吃到了肚子里。而与这些甲骨一起,又不知道有多少商朝的秘密被一同吞了进去。

王懿荣发现甲骨之后,包括他本人在内的许多学者以及当时在中国的外国学者,都开始收藏甲骨,甲骨的价格也一路高升。最开始,这些甲骨只是田间地头的垃圾,可以说是一文不值;后来被传为药材之后,价格涨到了六文钱一斤;在被确认为是商朝文字后,甲骨的价格一飞冲天,每个字就能卖到二两半银子。

由于贩卖甲骨有暴利可图,古董商一直隐瞒着甲骨的出土地点,同时市面上还出现了很多伪造的甲骨。所以直到10年后的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查明甲骨的出处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第一次被大众知晓。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考古还一直局限在对古籍的研究上,田野考古的观念还没有形成,所以这一耽误又是20年。20年间,不断有人以“寻宝”的目的对遗址进行了私自挖掘,挖到的甲骨都被卖给了古董商,很多还被卖给了外国研究者,这就导致大量的甲骨流落海外。

直到20年后的1928年官方才组织了第一次发掘,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为止。

这期间官方对殷墟一共进行了15次有计划的发掘。

战后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殷墟的发掘工作一直没有中断。可以说殷墟的考古史,就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龙盘虎踞之地

殷墟遗址位于河南安阳,这里西临太行山,北有漳河,洹河从中间穿流而过。三千多年前的黄河古河道,也并不像现在这样,而是由南向北从安阳东部流过。这里依山傍水,上山可打猎,下河能捕鱼,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殷墟遗址

这是到目前为止殷墟遗址的分布范围,这个范围大致位于一个长宽各6km的正方形区域内。遗址被洹河分成了南北两部分。

作为一座都城,高大的城墙应该是基础配置了,但让人不解的是,殷墟考古已经将近百年,至今也没有发现城墙的任何痕迹。以致现在大部分学者都已经相信,殷墟本来就是没有城墙的。

那么没有修建城墙只有两个原因,要么是没有能力建造,要么是没有必要建。

商朝有没有能力建造城墙呢?

我们还发现了几座更早的商代古城遗址,比较出名的是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现在普遍认为,偃师商城就是汤建商朝时的都城亳,而郑州商城很可能是中丁第一次迁都所选的都城隞。

这两座城都是早于殷墟的都城,而两座古城都有城墙。很显然,当时的商朝是完全有能力营建城墙的,所以原因只能是没有必要。

看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的话,或许我们就能明白了:

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

因此殷墟是一座开放性城市。

清朝末年发现甲骨文的地方,就位于洹河南面的小屯村一带。殷墟最初的几次发掘,也是从此开始的。几次发掘之后,殷墟的心脏地带浮现了出来。

核心区域之宫殿宗庙区

到1937年日本侵华以前,这一带一共发现了53座建筑基址,这些基址被分为了甲乙丙三组。

其中甲组基址一共有15座,基址分别被编号为甲一至甲十五。

乙组和丙组也是用了相同的命名方法。

如果现在你到去殷墟参观,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标号。

在甲组基址中,并没有发现与祭祀相关的现象,所以猜测这里应该是住人的寝殿和享宴之所。

乙组基址有21座建筑,有一部分已经被洹河冲蚀。在乙组基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乙一基址。它面朝正南,是一个用纯黄土堆积的平台,所以被称为黄土台,很可能是一个与祭祀相关的土台。同时,在一些基址的周围还发现了密集的葬坑,所以猜测这里很可能是宗庙区。

丙组基址有17座,这一组基址面积普遍较小,有些基址很像是坛的形式。而且这里还发现了四个葬坑,葬坑里埋着砍头人骨架和动物尸骨,所以这里很可能是一个祭坛建筑群。

1981年,在这一带又探寻到了新的房屋基址。后来在此发掘出三座建筑,被命名为丁组基址。三座建筑基址的平面布局呈凹字形,均为排房式建筑。

在这里出土了铭有“武父乙”的铜盂,这可能是商王武丁为其父小乙所作的祭器,所以猜测这里是武丁即位后为其父所建的宗庙建筑。

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的防御濠沟,南北长1100米,东西长650米,宽10到20米,深5到10米。壕沟东、北两端与洹河连通,构成了一套防洪防御体系,起到了类似宫城的作用。这样,殷墟宫殿宗庙区的全貌就基本呈现了出来。

核心区域之王陵区

时间回到1933年10月,负责殷墟考古的梁思永正在筹备第十次殷墟发掘。主要任务本来是继续寻找商朝的建筑基础,但是就在这时安阳传来消息,有人称在侯家庄西北岗,有人私自挖掘出大量青铜器。

梁思永得到消息后,当即决定改变任务,转而考察侯家庄附近。

果然,考察之后,他们发现在西北岗一带确实存在古墓,于是考古队开始了抢救性发掘。结果,让人没想到的是古墓越挖越多,越挖越多,而且其中不乏大墓,这让人大吃一惊。

于是梁思永集中全部力量,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发掘了三千平方米,而且紧接着又组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规模更大的发掘。第三次更是每天雇佣500名工人,成为了到那时为止,中国田野考古史上雇人最多的一次。

三次发掘一共揭开了1267座古墓,这样西北王陵墓地也浮出水面。截止到现在为止,在王陵区已经发掘了2000多座墓葬坑。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仅有13座王陵,其余大部分都是陪葬坑和祭祀坑。

陵区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被一条土路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区是大墓区,有带四条墓道的大墓7座和一座尚未修建完成的大墓。东区有带四条墓道的大墓1座,带两条墓道的大墓3座和带一条墓道的大墓1座。

这13个大墓很可能是商朝最后13位商王的墓葬,但是遗憾的是,这些王陵全部被盗掘过,无一幸免。因此墓中大部分的器物都已经被洗劫一空,考古人员只能在边边角角以及在盗墓贼回填的土里,找到了一些随葬品。

这样王陵区和宫殿宗庙区,构成了殷墟最重要的两个核心地带,这两个区域也已经被列为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核心区域之洹北商城

自上世纪60年代,在殷墟东北方向就经常有商代遗存被发现。

1964年,在三家庄村东南发现了一座青铜器窖穴,出土了八件青铜器。

1979年,在董王度村发现了一座墓葬,出土了一件青铜鼎。

1980年,在三家庄东又发现了一批墓葬。

自此,考古队开始加强了对殷墟东北这片区域的考察。

1999年,在此处居然勘探到面积巨大的夯土基址和围绕四周的墙基遗址,并最终确定,这是一处年代早于传统殷墟遗址的商代古城。因其在洹河以北,所以被命名为洹北商城。

古城大致呈边长为2200米的正方形,面积470万平方米。宫殿区位于中部偏南的位置,四周有长约800米,宽约500米的宫墙围绕。宫殿区一共有两个建筑遗址,均呈"回"字型。

城内一号基址,是迄今发现的所有商代建筑中能够最大限度复原其本来面貌的一处基址。复原之后人们发现,原来这就是最早的四合院啊,它几乎具备了我们现在“ 四合院” 建筑样式的全部特征。

所有的发现都表明,这曾是一座豪华的都邑。但是随后的研究,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古谜题。分析之后发现,古城周围的城墙均是只挖好了基槽而没有筑起墙体。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的宫城仅仅被使用了几十年就被废弃了。

在宫城基址上发现的大量红烧土表明,古城很可能是遭遇了一场大火,但是基址上又几乎没有什么遗存,这好像是在说,大火之前人们已经将城内物品都转移了。

那这场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的火灾,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呢?

如果是故意为之,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商人放弃这座豪华的古城呢?

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以上三个区域,共同构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殷墟遗址。除此之外,城内还分布着很多大大小小的墓葬群、居民区以及手工业作坊。

惊喜一:车马坑

1936年4月13日,在宫殿宗庙区乙组基址的南部,高去寻教授在清理遗址时发现,在一层夯土下有鲜红的漆痕。他立马意识到,这里应该会有不寻常的发现。

清理完夯土层后果然不出所料,一个长2.9米,宽1.8米的长方形土坑呈现了出来。随着对土坑的清理,有四匹马的骨架逐渐显露出来,紧接着是三个人的残骸。最后,除了尸骨残骸,坑里居然还有马车的残迹。

这就是著名的M20车马坑。

很快在附近又发现了另外四座车马坑,但是其他四个,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扰乱,只有M20尚保存完整。

在地下埋藏三千多年后,这些木制的车子都已经化为了尘土。车马坑的清理,是最考验考古水平的工作之一。由于当时发掘水平有限,所以未能将车子的遗迹清理出来。

1972年,才首次将一辆商朝的车子完整的揭露出来。

商朝的车子

我们现在看来,发明轮子和车子是一件看似很容易的事情,但实际上,车子的发明是建立在先进的青铜文明之上的。没有金属工具和材料,制造车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美洲文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已经开始使用简单的金属工具,但是自始至终他们都没能发明出车子。

到目前为止,殷墟一共发现了十六座车马坑,其中有八座坑内都有人随葬。经人骨鉴定之后发现,这些人都是成年男性,而且都是非正常死亡。猜测他们生前可能就是车子的马夫,是被当作殉葬人屠杀之后埋入车马坑的。

有车当然就要有路,在殷墟遗址上发现了大量的道路遗址。根据已发现的道路遗迹,我们可以确定,古城内有两纵三横的主干道。主干道宽度均超过10米,最宽的能达到20米。在道路两侧甚至还发现有人行道,这简直就是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呀。

惊喜二:地下档案库

我们再回到1936年6月的考古现场,还是在小屯村。有一位考古工作人员叫王湘,他当时主持发掘一个编号为YH127的灰坑。在坑中首先发现的是一具人骨,后来在人骨下又出土了一些甲骨。王湘本来以为收完这些甲骨就可以收工回家了,但是没想到,坑中的甲骨收完一波还有一波,怎么也收不完。仅仅一个半小时,在不超过半立方米的土中,竟出土了3760块甲骨。

到了第二天,考古人员意识到,坑中的甲骨数量之多,以及埋藏物排列之杂乱,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所以不能用普通的方法来处理。于是考古队决定,先将这块堆积整块挖掘出来,然后运到南京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做进一步的研究。

当时挖出的这个堆积块重达3吨,而且工作现场没有公路没有吊机,考古人员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它运到了火车站。又用了8天的时间,才顺利运抵南京。

这就是著名的YH127甲骨窖穴。

YH127甲骨窖穴

仅这一个坑就出土了17096片甲骨,简直就是当时的一个地下档案库,这个坑曾被评为早期殷墟考古的最高成就。后来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又有多个甲骨窖穴被发现。

据统计,自从甲骨被发现以来,殷墟总共出土了15万片甲骨,其中有2万片下落不明。剩下的13万片中,有8万片保存在大陆,3万片在台湾,还有2万片在海外。

殷墟的甲骨是我们了解商朝、解密殷墟最重要的依据,说是殷墟给我们最大惊喜也不为过。

惊喜三:完好王室墓

在殷墟发现的墓穴中,几乎所有规格较高的墓都遭到过盗掘,考古工作人员还从来没有见到过没有被盗过的王室成员墓。但是1976年,殷墟又给了人们一个惊喜。

还是在宫殿宗庙区,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墓葬。墓口长5.6米,宽4米,深8米。这座墓葬不仅规格很高,而且保存非常完整,没有遭受任何的扰动。

当墓中的淤泥被清理干净之后,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整个墓中堆满了物品,与其说它是一个墓葬,不如说它就是一个仓库。以至于当时的工人都说,简直是无处下脚。

最终墓葬中出土了青铜器468件。

仅这一项,就超过了殷墟以往出土青铜器数量的总和。其中包含大量的青铜兵器,同时还出土玉器755件,宝石制品47件,还有6800多枚贝壳。另外墓内还有殉人16个,殉狗6条。遗憾的是墓主的遗骸,已经腐朽不见。

如此规模的墓葬,墓的主人会是谁呢?

由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兵器可知,墓主很可能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将军。但是后来的发现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这些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都刻着妇好两个字。

通过研究甲骨卜辞人们知道,妇好确实是一名勇猛的将军,但她还是商王武丁的嫔妃,而且还是最高等级的女祭司。

这座墓就是大名鼎鼎的妇好墓,妇好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女将军。有趣的是,当时主持妇好墓发掘的也是一位女性考古学家。

除了妇好墓,在殷墟一共发现了三个保存完好的墓。另外两个墓分别是位于花园庄东地的亚长墓和郭家庄160号墓,两个墓的主人都是地位显赫的将军。

惊吓一:杀人如麻

在殷墟考古的过程中,最让人震惊的莫过于是数量庞大的人殉和人祭了。

人殉通俗一点讲就是陪葬,殉人一般是与死者同穴或者在死者坟墓附近。我们以王陵区这个编号为M1001的墓为例,来看看当时的殉人制度有多残酷。

考古人员在清理这座墓时,在木椁的地板下发现了9个未被扰动的土坑。其中木椁正下方有一个坑,四个角上分别有两个坑,每个坑中都有一具人骨、一具狗骨和一件青铜戈。很明显,这是九位保护墓主的卫士。

除此之外,墓内墓外还散布着大量的陪葬坑,坑内均埋有人骨。

殉人在商朝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其规模和墓葬等级相关。平民墓葬一般没有殉人;中小型贵族墓一般1-2人;高级贵族墓通常会有数十人;王陵中则多达百人甚至数百人。

人祭的规模则比人殉更大。

可以说,商朝人杀人比我们现在杀鸡还要随意。祭祀神灵要杀人;祭祀祖先要杀人;就连修好房子修好路也要杀人祭祀。

王陵区的2000多座小墓坑,大部分就是祭祀坑,很多祭祀坑就是用的人祭。与人殉不同的是,人祭时通常会使用战俘或者奴隶,大多都会将人砍头、斩腰甚至分尸,所以很多祭祀坑中的尸骨都是身首异处。而这些被当作祭品的人中,还不乏少年和儿童。

据统计,在甲骨文中有数字可查的人祭数目多达14000余人。人祭与人殉盛行于商朝,但是从周朝开始就逐渐被取缔了。

除了杀人祭祀,商人也喜欢杀各种动物祭祀,其中被杀比较多的是牛马羊等常见动物。狗也是祭品中经常见到的,还有一些不是本地物种,例如鲸鱼和貘。

惊吓二:青铜煮人头

殷墟出土的文物,有两个非常著名的铜甗。甗是古代一种蒸煮食物的食器,就好比我们现在使用的电饭锅一样。这两个铜甗看起来其实样貌平平,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们出土的时候,里面各有一个人头。

殷墟铜甗

炊具里面盛着人头,这种情形在考古史上还是头一遭。如果说只发现一例这种现象,还可以解释为巧合,人头可能是掩埋时不小心滚进去的。但当第二例被发现时,就不禁让人毛骨悚然了,难道商朝人还有吃人的习惯?

经鉴定,人头骨确实是被蒸煮过的。考古人员对第二件甗里的头骨进行鉴定之后发现,这是一名年仅15岁的少女,而且不是安阳本地人,很可能是被俘获的俘虏。

那这个少女最后是被吃了还是仅仅被用来祭祀了呢?

这个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但目前为止,在殷墟并没有发现商朝人食人的证据。青铜煮人头,一半是文明,一半是野蛮。

惊吓三:商朝人是白种人?

民族起源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也非常敏感的问题。

在殷墟发现了大量的人骨残骸,这无疑会为这个研究提供很多的线索。所以几十年来关于商朝人种的研究,伴随着殷墟的考古一直在充满争议的进行着。

在殷墟发掘的早期,生物学家杨希枚教授就研究过这个问题。那时古DNA技术还没有发展起来,研究这些人骨,只能通过体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也就是拿着卡尺测量人骨的身体特征,然后与已知的标本进行对比。

当时研究的材料,来自于王陵区出土的398个头骨,这些头骨全部出自于殉葬(祭祀)坑。他的研究结果令人非常的惊讶,最终所有的头骨被分成了五组:

第一组为类蒙古人种,这是意料之中的;

但是第二组竟然是类黑人人种;

第三组则是类高加索人种;

第四组是类爱斯基摩人种;

第五组是未确定组。

这说明什么呢?

至少可以说,在殉葬坑中是非常有可能存在外族人种的。这些人可能是黑人,可能是高加索人,也可能是爱斯基摩人。但遗憾的是,由于商王墓被盗严重,没有留下任何商王遗骸可供研究,所以对商朝贵族人种的研究一直缺乏材料。

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这时古DNA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当时的殷墟考古队队长唐际根也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收集了一部分殷墟出土的人骨,分别送到世界上三个人类学实验室进行古DNA鉴定。

这三个实验室分别位于加拿大、日本和北京。

鉴定的结果再次让人震惊:加拿大实验室的测定结果显示,这些人骨是西亚和欧洲一带的高加索人;日本实验室的结果也显示是西亚人;最后北京实验室的结果也出来了,也是西亚人。三个实验室的测定结果都表明,商朝人是白种人。

但是提供样本的唐际根先生自己却对结果产生了质疑,他认为不能就这样轻易的下结论说商朝人是白种人,原因有三个:

第一样本的数量不够大;

第二殷墟出土的人骨,大部分都出自祭祀坑,这些人很可能不是商族人;

第三殷墟出土了很多直接描绘商族人样貌的物品,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些形象,完全看不出西亚人的特征。

殷墟出土的商族人样貌的物品

关于对殷墟人骨DNA的鉴定,我能查到的最新的报告,来自于2018年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的一份研究。一共6个样本,其中5个样本出自中小型墓葬,这五个样本应该代表着商代的自由民。

研究的结果显示,与样本基因具有共享关系的人群,主要还是分布在亚洲,但是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原区域。

根据以上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商朝人种的复杂性。虽然还不能确切的说他们长什么样子,但至少我们能够知道,早在3000多年前中原这片土地上,可能就存在西亚乃至美洲的外族人。当时各大洲之间的交流,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那么,殷人东渡的说法也极有可能是真实的。

影片的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殷墟出土的一些精美文物。

惊艳的文物

后母戊鼎
史上最重青铜器,重达832kg的后母戊鼎

妇好墓出土的嵌绿松石象牙杯
妇好墓出土的嵌绿松石象牙杯,表面的纹饰和制作工艺巧夺天工

妇好玉凤和妇好玉龙
精美绝伦的妇好玉凤、妇好玉龙

妇好三联甗
妇好三联甗
可以脑补一下,同时煮着三个人头的情景。

阴阳玉人
妇好墓出土阴阳玉人,一面为男性,一面为女性

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
这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鸮也就是猫头鹰,一些学者认为,鸮被商人看作是战神的象征。这个鸮尊昂首挺胸,英姿飒爽,所以被称为是妇好形象的代表。

三节提梁卣
三节提梁卣
一件多功能酒器,可以一分为三,中间的部分倒置过来是一件觚,是用来饮酒的。底部的卣是用来盛酒的。商朝人酷爱喝酒,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但是这件多功能青铜卣是独一份。

大理石虎首人身立雕
大理石虎首人身立雕
虎首人身,张口露齿,这让我想到了《山海经》中描述的一位神。在一座叫北极天柜的山上有一个神,名字叫彊良,他就是虎首人身。另外还有西王母也是人身、豹尾、虎齿的形象。

亚长墓出土青铜手
亚长墓出土青铜手
大小与真人手一样,很可能是墓主为自己铸造的假手。

白家坟出土的陶三通
陶三通
顺便说一下这个陶三通,1972年出土于白家坟。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三通水管接口了,说明当时铺设地下排水管已形成网络分支。《左传》中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用来概括殷墟再好不过了。

标签: 考古, 甲骨文, 殷墟, 悟空的宝箱, 商朝, 妇好

添加新评论